來源:Lawrence_R 發(fā)布時間:2018-09-18 16:16:28 閱讀量:1043
這本書終于寫完了好高興啊。
這本書寫完打算先寫網(wǎng)格與柵格,寫完網(wǎng)格還要寫字體,之后還要寫構圖與圖片處理等等。基礎知識點寫完還要寫高階知識點,例如功能可見性啊、大教堂效應啊、意元集組啊等等。把平面知識寫完還要考慮是否繼續(xù)堅持寫藝術史,或者要不要寫交互設計與用戶體驗設計呢。哇!想一想還有這么多知識要寫就心急如焚!
此書提到了幾個應用層的法則,包括比例規(guī)則中的黃金比例和白銀比例??;交互設計中的費茨法則?。灰曞e覺中的完形心理學??;廣告行業(yè)的AIDMA法則啊。我覺得還是術業(yè)有專攻吧,這些知識在以后的文章中肯定會講到,大家先把版式基礎打好,不要被這些法則分了心,基礎打好后再慢慢理解它們。學習是個積累的過程,要循序漸進的學習并理解,一口氣吃下這么多知識而無法消化,那就違背了學習的本意。
此外我會對這本書的內容進行改編,如果有疑惑或困惑的朋友們可以私密我或加我微信(vision5514),我會及時為你們解答。最后再次感謝伊達千代前輩的分享,同時也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,謝謝!
目錄
1.反差
2.孤立
3.軟硬
4.節(jié)奏
5.比例
6.紋理
7.故事情節(jié)
1.反差
反差指的是多個要素之間的差異。通常設計師在給客戶提供設計稿時,會被客戶懟著說:這兩稿有什么差別么。其實客戶認知中的這個“差別”就是反差的意思。差異越大反差越明顯,能讓特定要素更顯眼,相反差異不大越不明顯,也無法體現(xiàn)出重要的要素與重要的信息,就不會給讀者一種強烈的印象。
為版面添加反差效果有各種手法,其中給人印象最強烈的就是明暗反差(一提到明暗對比就想到了倫勃朗)。圖片明暗差越明顯就越容易引人注意;文字也一樣,越是明亮的背景、深色的文字越顯眼。
也可以利用要素的尺寸大小對比來營造反差。在設計文字時,即便是同樣的字形,筆畫粗的字感覺更硬,筆畫細的字感覺更柔,兩者搭配使用就能營造出反差。上面中“字形”是專業(yè)術語,我打算把網(wǎng)格講完就講一下字體這塊(中/日/英字體結構與差別)。
另外,編輯要素的密度差或使用的顏色等,任何能突出要素之間“差別”的手法都能營造出反差的效果。
2.孤立
滿排版(滿排版可以簡單理解為把頁面擠的滿滿的)會使版面變得活潑熱鬧,但要是在其中強調某個要素的差異化與重要性,除了可以用線框包圍、分隔等方法來尋求差異化,還可以用周圍留白的方法進行強調,也就是用孤立的設計方法進行強調。
這種方法在版面內有充足空間的情況下很有效果。由于周圍的留白意味著與其他要素的內容不同,因此留白一定要足夠徹底,要把留白做的足夠大。
在版面中留有大量的空白會給人一種很空的感覺,相反卻能給人一種高雅感。
通常的排版方法就是利用“貼近”來建立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聯(lián)性,使版面具有條理性,但這樣做缺乏趣味性。
如果想讓某個要素極為突出,就可以用“遠離”來形成孤立,使要素得到強調的屬性。孤立狀態(tài)與以后要講的“激活空間”的道理類似,但它們之間還是稍微有一些差別的,激活空間以后可能會講到,請期待吧。
3.軟硬
剛硬的要素和柔軟的要素相互搭配,可以帶來顯著的對比效果。
通常情況下,版面中的要素大多都是四方形的圖片,或者是直線、四邊形等水平或垂直的線條。這種編排方式雖然條理清晰,但同時給人一種比較生硬的感覺。
若想讓版面給人一種柔美或柔和的感覺,可以在整體上把有棱角的四方形改變?yōu)槿岷偷那€或圓角。設置圓角時,圓形的半徑或曲率越大,給人感覺越柔和、越可愛。這里又涉及到一個高階知識點-娃娃臉偏見,大致意思是成人有棱角的臉型給人感覺冷峻堅毅,嬰兒的娃娃臉給人感覺可愛溫和,如果成人長了個娃娃臉就代表知性。這個高階知識點以后會跟激活空間一起講的。
把圖片或區(qū)域分明的彩色邊界作微微的漸變處理,就能顯得圖片更加的柔美。這種方法適合在想要得到逐漸變淡。余韻不盡的效果時使用。